DAS STAR门徒计划即将开启!| 点石秋招
2022年10月9日电生理采购文件发布,温和降价有望成为集采常态
2022年11月8日
1. 政策速递:医疗器械政策利好,集采态度趋于温和,港股拟对硬科技企业出台18C上市方案
-
9月13日,国常会会议指出坚持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要加力稳外贸稳外资,要保障外贸企业用能、物流等,必要时全力予以支持。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继续延迟补缴政策,缓税4400亿元。
点石观点:
(1)国常会强调坚持开放,在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中给外贸外资注入一剂强心针;
(2)缓缴税费相当于国家提供了无息贷款,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减负纾困。
国常会会议指出,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进出口有力支撑稳增长稳就业,要加力稳定外贸外资。一是支持保订单拓市场。强化外贸企业用能、用工、物流等保障,必要时全力予以支持,确保履约。把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用到位。加强出境参展、商洽等服务保障。二是推动外贸新业态更大发展,抓紧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建设。三是提升港口集疏运和境内运输效率,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清理口岸服务不合理收费。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一批重点外资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便利外企商务、技术人员及家属出入境。五是压实外贸外资大省责任,更好发挥挑大梁作用,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服务。
9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公告规定,已享受延缓缴纳税费50%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和延缓缴纳税费100%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其已缓缴税费的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同时,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 9月14日,港交所讨论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营收门槛,意欲年前敲定18C方案,方案将适用于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科技领域,以满足产品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资需求。
(1)港股扩容一方面可辐射至粤港澳地区,拓宽了优质项目的退出渠道,另一方面也继续改善其以金融业与地产建筑业为重心的上市企业结构;
(2)相比2018年出台的生物医药行业的港股18A政策,此次针对硬科技领域的18C标准在上市市值上要求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质地和行业领先地位。
该方案的两项具体条款是:1. 未商业化公司在IPO时要求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2.已商业化公司收入门槛由5亿港元降为2亿港元,估值至少为 10 亿美元;而目前上市规则要求至少5亿港元,市场估值要求至少为10亿美元
据港交所披露,截至6月底,香港交易所已经迎来了98家医疗健康公司的上市,IPO总额接近了2600亿港元,其中共有50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第18A章节上市,首发共募集资金超过1100亿港币。港交所期待来自“ABCDE”行业的重点发行人代表来港上市:“这类公司往往在技术领域竞争优势显著,拥有庞大私募资本支持且增长潜力巨大。”
9月21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和收费规范,辅助操作统一按照手术项目的基准价格进行一定比例加收,手术规划不得另立项收费,导航定位收费封顶2000元。
(1)文件首次明确定义了全部手术机器人/导航/规划的价格,大致与国家医保局之前发布骨科机器人收费情况基本一致,可预见此项收费标准未来将大概率全国推广;
(2)技术壁垒不高,不贴近实际临床应用和难以商业化落地的产品终将被市场放弃。
手术机器人收费最高可加收300%:1. 完成手术部分核心操作步骤的,加收80%;2.完成手术全部核心操作步骤的,加收300%;3. 80%和300%任选其一,不能叠加。明确手术机器人加收费用不纳入医保。
文件最后还规定了一些其他手术收费定价:胸腔镜手术加收 600 元/次;腹腔镜手术加收 400 元/次;宫腔镜手术加收 300 元/次;关节镜手术加收 500 元/台次;膀胱镜手术加收 100 元/台次;鼻腔内窥镜手术加收 200 元/台次;耳内窥镜加收 200 元/台次;脑室镜(颅内镜)术加收 500元/台次;脑立体定向仪术加收 200 元/台次;显微镜购进价在 30 万元以上每次手术加收 350 元;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另行计价;术中使用微动力系统加收 1170元;泌尿电子软镜加收 275元;椎间孔镜每台手术加收 908元;经颅内镜脑内异物摘除术 3276元;立体定向颅内肿物清除术 2860元;立体定向脑深部核团毁损术 4095元。
- 9月份是公布医疗器械集采政策的大月。9月3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发布答复称创新医疗器械暂缓进入集采。
- 9月7日,国家组织发布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文件,27日公布中标结果国产品牌中标率达88%,集采平均降价84%,采购量占总需求量的90%。
点石观点:
(1)创新器械暂缓进集采,医疗器械行业政策底部已现,但鼓励引导创新趋势不改;
(2)骨科集采价格超出市场预期,集采态度有所缓和,外资品牌高弃标率加速了脊柱类耗材国产替代步伐。
(节选)9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表对《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提到“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
由于国家医保局对此并未另作解释,因此业界普遍将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的产品视作是“创新医疗器械”。为了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国家药监局于2014年制定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创新器械设置了快速审批渠道。
9月7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9月27日公布集采中标结果,152家企业拟中选,中选率89%。此次集采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开标结果中,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 9月7日,国常会召开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提供阶段性财政贴息支持。为响应国常会决定,近日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预计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
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和购置需求受资金问题压制,此次财政贴息贷款有望阶段性释放医疗机构采购需求,有望释放超过千亿采购需求,推动今年Q4及明年医疗设备采购采购高峰期。
(节选)财政贴息具体计划合计涉及1.7万亿贷款,总额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银行等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同参与;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贷款利息不多于3.2% ,补贴后利息小于等于0.7%
据了解,此次贷款资金使用方向是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和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购置。卫健委原则上对项目申报不予干预,即报即批,由医院与指定银行自行协商贷款方案。目前国内多地卫健委均已开始执行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的调查工作,对各级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民营医院开展摸底调研,从而了解购置医疗设备的需求,汇总填报需求情况表
表1:9月新药License in / License out项目一览
3.1 国内医疗融资:九月重点关注手术机器人以及心血管介入器械设备
2022年9月,国内一级市场投资100家医疗企业。根据子领域分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总占比高达56%。本月医疗器械设备融资数大幅增加,多集中于手术机器人、心血管介入器械与内窥镜设备方向。生物制药方面,较多抗肿瘤药物以及宠物药物/疫苗相关企业披露融资。医疗服务融资数较上月上升,多集中于临床CRO。
图1:2022年9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主要分布在医药和器械领域
3.2 海外医疗融资:重点关注免疫细胞疗法与RNA药物研发方向
本月,小分子药物和免疫细胞药物研发是海外投资机构重点关注方向。免疫细胞疗法研发商ArsenalBio与干细胞及免疫细胞工程公司Allakos均收获了上亿美金投资。
4. IPO和并购:国产基因测序设备领域龙头企业华大智造科创板上市,天坛生物2.1亿收购血液制品生产商西安回天
4.1 IPO:国产基因测序设备领域龙头企业华大智造科创板上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创新生物技术公司Vitro Biopharma申报纳斯达克
9月,创业板3家企业申报IPO,科创板2家企业申报IPO,港交所2家企业申报,纳斯达克4家公司申报IPO。科创板上市4家企业,创业板上市1家企业,纳斯达克上市4家企业。
4.2 并购:天坛生物2.1亿收购血液制品生产商西安回天63.69%股权,迈开了拓展陕西市场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