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希腊先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回望波云诡谲的2022年,以“变”字来形容企业家和投资人所遭遇的严峻复杂的投融资局面,再合适不过。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不断重演,纷繁变化背后的市场逻辑始终如一,“变”就是唯一的“不变”。谁是2022年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哪些地区在积极布局医疗产业?医疗企业上市后的表现如何?点石年度报告的下篇-资金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为您带来募资情况、资金结构、LP和GP的变化,以及IPO和并购的全景概览。
回顾2022年,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美元基金撤退,大型金融机构裁员,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全球股市震荡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一级市场投资信心受挫,投资者更加谨慎,机构资金募集的方式和规模上也出现了变化。但总体来看,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平稳发展,募资总量保持稳定,人民币基金新募数量和募集规模均小幅上升,国有资金参与度加深。
观察一:国内整体货币宽松,资金维持高位
纵观2022全年,国内宏观市场整体宽松,各方面增长表现逐步回归常态。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1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万亿元,比上年多出6,689亿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13,096亿元,同比2021年多增13,634亿元。2022年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从M2同比增速可以看出,国内货币环境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观察二:一级市场募资整体与2021年持平,美元撤退,人民币接棒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达7,061支,同比微升1.2%;披露募集金额为21,583亿元人民币,同比小幅下滑2.3%。
从募资币种来看,202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募人民币基金6,947支,同比上升2.4%;披露募集金额19,08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0.4%,人民币基金的募资数量和金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外币基金募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2022年新募外币基金114支,同比下降40.6%;披露募资金额2,4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
观察三:资金结构的剧烈变化导致企业普遍融资变难
第一,资金结构调整,总量充裕但外资变少,人民币基金缺乏信心
过去十年,美元基金一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主力,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爆发时期,美元基金的占比超过70%。近两年情况急转直下,监管政策趋严、中美博弈加剧、中概股退市、美元基金“投不进”硬科技项目等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使得美元LP对于中国市场是否持续加码顾虑重重。美元资金陆续撤退,一级市场情绪恐慌,也让人民币基金投资者危机感十足。受到大环境影响,国内投资者趋向于更加谨慎。后疫情时代,随着财政宽松政策放缓,部分行业泡沫破裂,LP、GP的风险偏好也发生改变。
第二,人民币基金数量多,但单支基金规模小,LP诉求普遍提高
单支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为3.06亿元人民币,延续下滑趋势,相比去年下降3.6%。小规模基金数量和占比均有提升,推动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在新募基金数量增长情况下,募集规模小幅回调。LP诉求普遍提高,机构募资面临逐步升级的资质要求与附加条件,而资源与背景的缺乏使得多数不具备国资、大型金融机构或是产业背景的中小机构仍以募集项目基金、专项基金和专注特定领域的小型产业基金等小规模基金为主。
第三,政府主导型基金变多,国资属性变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抓手,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将成为国家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市场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规模出现明显上升。大额政策性基金、基建类基金维持较快的设立和募集速度,占百亿以上基金的比例约达七成。随着财政出资模式逐渐转变,“拨改投”、“债转股”模式愈发普及,国有资本持续设立大额政策性基金投向指定领域,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观察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去的“城建模式”变为“产投模式”,二三梯队省份开始大力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下,各省如何顺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方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核心产业集群,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各地都需要寻找中长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技术创新突破对冲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红利的消退。从各省“新基建”布局规划和各省“万亿级”产业集群中可以看到,第一梯队省份已经基本完成生物医药行业的布局,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省份开始加入“内卷”和“抢人”大战。
长三角地区:医疗产业集群领跑全国,聚力打造世界级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领跑全国,上海针对研发经济和产业化,制定16条核心政策措施,助力上海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苏州立足金融扶持与生态营造,制定一批创新性与突破性举措,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培养集群探索,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加深
京津冀三地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开展跨区域联合培育集群探索,加速融入全球医药发展格局。“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国内唯一采取跨省级行政区域联合建设的集群。预计2025年,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国内领先。
粤港澳大湾区:广深双核驱动效应增强 ,大湾区万亿级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生物医药作为粤港、粤澳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创新化、产业化、国际化正在加速协同,大湾区生物医药万亿级产业集群蓄势待发。广州聚焦现代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三中心多区域”的格局;深圳也形成了以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深港生物医药创新政策探索区、光明生物医学工程创新示范区等为主导的产业空间格局。
成渝地区经济圈:产业协同持续深化,加快打造医药健康产业第四级
《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要基本建立起以“三医+”(生物医药、高端医疗、高端医疗器械)核心产业为主体,“生物+”融合产业为支撑,“BT+IT”前沿领域为增长点的生物产业体系。《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按照“医、药、养、健、管”一体化发展路径,到2025年,在重庆基本建成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中部地区:区域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依托长江经济带的规划,中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武汉联手宜昌、鄂州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南昌、九江、宜春、上饶、黄冈、咸宁等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重要基地,长沙、常德、宜昌、鹰潭等加快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仙桃打造医用非织造布生产和出口基地。产业空间载体不断建设完善,一批生物医药专业产业园正在崛起,长沙、武汉获批两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观察五:医疗产业基金热度有增无减,逐渐向“集群化”发展
2022年,医疗产业基金的热度有增无减,纵观这十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产业的方式,可清晰地看出一条不断“进阶”的路线:从财政拨款扶持单个企业,到发展壮大当地国资投资本地或走向外地,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再到今天的医疗产业基金“集群化”发展……形式更多元、覆盖面更广、撬动资金更多。
这些医疗产业基金群聚焦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集群经济带,也正逐渐辐射经济带周边的城市及地区。对地方政府而言,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以投带引”的模式,不仅能发挥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当地,还能借助社会资本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当地引进优质项目和资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IPO回顾
受到宏观环境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对全球资本对新兴企业的投资造成了直接影响。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PO融资额约1,400亿美元,较2021年减少了65%。而A股市场的表现则显示出更高的韧性,2022年A股上市公司年度IPO融资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8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8%。反观美股和港股市场,无论是融资额还是IPO公司数量都较A股市场有较大差距。
观察一: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A股成国内企业上市首选
2022年中国共有76家医药及器械公司成功IPO,其中A股53家,港股22家,美股纳斯达克1家,总量比2021年减少了约26%。从2020年开始,受到中美政治关系逐渐紧张的影响,大量中国企业从美股撤退或者将港股作为主要募资选择。到了2022年,美联储加息导致美股泡沫破裂,港股随之受到影响,中国企业赴港上市数量也逐渐降低。而国内A股发行政策逐渐明晰,发行标准更新,利好企业登陆A股资本市场。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家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科创板是中国医药及器械企业IPO的主阵地,Wind数据显示,2022全年124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IPO募资净额约2,400亿元,占全年A股募资净额的40%左右。
观察二:全面注册制下定价放开,破发成为新常态
2022年,资本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各上市板块医药及器械类公司均出现较多股价破发,甚至出现接近50%的首年破发率。二级市场流动性减弱,影响到一级市场的融资和定价。一级市场估值倒挂趋势明显,投资机构倾向于“静观其变”。
观察三:全面注册制下国内企业上市标准更为透明,生物医药是长期受益行业,龙头将会享受溢价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标志着注册制改革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2020年8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2023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经过2018年以来的探索,无论是从配套规则或是投资者成熟度来看,全面注册制已经具备全面推开的环境。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支持国家战略方向,对于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属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进口替代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交易所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先进生物医药等行业。生物医药是长期受益行业,优质的龙头公司将获得长期溢价,而伪创新、伪成长的公司将被淘汰。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2022年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交易趋势报告,2022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主要并购事件超过4,500起,总交易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并购数量和交易金额较2021年同比下降23%和46%。2022年,全球头部跨国药械企业发起了共25起并购,总交易金额超过930亿美元,占据全年总交易额超过37%。同时,全球医药并购交易市场TOP10的门槛是26亿美元,对应的是赛默飞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英国诊断公司Binding Site Group的交易。
国内医保控费下的带量采购政策让成熟业务面临增长压力,医药及器械行业具有产品迭代较快的行业属性,而并购可以快速打破企业天花板,抢占高潜力的细分市场。加之2022年的资本寒冬影响,企业估值下滑。种种因素给医药及器械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于是并购成为医疗企业发展不得不踏上的快车道。对医药及器械企业的投资人来说,并购能带来更加多样的退出渠道,缩短资金在医疗器械行业流动时间,提升产业活力。
观察一:全球并购市场活跃度下降, 大金额交易并购方多为外资公司
根据企名片数据库统计,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发生61起并购交易事件,同比2021年的105起并购事件减少约41%,并购市场活跃度下降。相较全球其他地区的并购交易数量,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交易市场还处于上升期。2022年国内前三大标志性的并购事件分别是:最大的交易是2022年8月4日,赛诺菲以溢价20%购入价值3亿欧元的信达生物普通股份,未来还有权购入价值3亿欧元的信达普通股,此外赛诺菲公司还将两款处于临床阶段的肿瘤药物在中国市场的开发授权给了信达生物。排名第二的交易发生于2022年12月12日,医疗器械巨头波士顿科学以约5.23亿美元收购血管介入领域公司先瑞达医疗不超过65%的股份。排名第三的交易发生于2022年5月8日,华润三九以29亿元人民币收购昆药集团28%股份。与全球医药并购相比,我国医药及器械并购市场尚未形成国内医药及器械公司主导的局面,大金额并购交易并购方多为外资公司。
观察二:国内并购交易表现出三大趋势——中小企业抱团互补、巨头收购龙头、数字化赋能跨界整合
第一,中小医药及器械产品线互补整合,增加在整体市场的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
中小企业间的整合活跃度也受到集采政策的影响。虽然中国医药及器械市场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但集采压缩了某些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原有的市场格局也被改写,推动了企业间的并购整合。2022年医疗器械间产品线互补整合的代表是外周介入领域企业普利瑞医疗并购神经介入企业普微森医疗。
第二,平台型公司对垂直赛道龙头的并购,逐渐形成子领域巨头
从产品特性上看,医疗器械行业具有碎片化和离散制造属性,各个细分领域之间差异较大,新技术对于旧技术的影响具有颠覆性,器械比其他医疗子行业更需要并购。从市场角度来看,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天花板明显,若无法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激烈的外部竞争将迅速使得市场份额下滑。而收购可以补充产品管线,保证成熟企业在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2022年平台型公司并购垂直赛道龙头的典型案例是波士顿科学收购国内外周介入龙头企业先瑞达。
第三,跨界并购,医疗器械企业加大数字化并购力度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内涵逐渐丰富,数字化技术正不断赋能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在海外企业并购中,海外巨头纷纷将眼光投向了数字化领域,包括GE health、Stryker、碧迪医疗等巨头都收购了数字化相关企业。国内市场也涌现了一批革新传统医疗器械的数字化企业,以小型化超声+AI辅助远程诊断赛道为例,国内企业深至科技瞄准基层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操作流程复杂、诊断门槛高等难题,自主研发了扫查导航,病变检测、图文报告等功能,运用人工智能模型提升图像质量,通过智能设置降低小型化超声使用门槛。2022年初,Yuan Force与万顺医疗达成收购协议,深度布局全场景的创新远程诊疗领域。
进入2023年,政策引导内需快速恢复,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了市场流动性的重塑,清晰的经济发展策略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医疗行业、消费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万物复苏有迹可循,中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增长预期。道路或许是曲折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2023年,点石将继续携手优秀的企业家、投资人伙伴,砥砺深耕,履践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