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观点:
(一)同一业务统一管理,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根据改革方案,未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这不仅包括了目前现有银保监会的相关职能,还将囊括目前划归央行监管的非金融机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能。此前随着实体经济和平台经济崛起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由于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分辨不清,多头监管与监管真空现象同时存在,也带来了部分企业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此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取代银保监会,可以将更多的金融机构囊括其中,无需再单独设立相关机构,未来金融市场监管将逐步呈现更加规范的模式。
(二)压实地方责任,地方金融监管回归风险监管
地方设立金融监管机构的初衷即是为了化解地方积压的金融风险,但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地方监管部门的职责出现了偏差,不仅没能履行好原本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责,反而为地方金融发展引入风险。根据改革方案,未来将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未来,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金融办的分离,把原先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边界模糊、职权交叉、管理重叠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
(三)统一规范的债券市场体系形成,强化市场监管体系
此次改革将中国证监会由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原由国家发改委承担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入中国证监会,一是强化了证监会作为证券期货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定职责,着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二是将资本市场所有参与主体、所有经营活动、所有风险监测处置功能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实现对直接融资市场的全面统一监管。
(四)集中消费者保护权益,推动行业规范运行
此次改革国务院还将消费者保护放入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范畴。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增长,现在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早已不是在银行存款贷款、买保险等简单模式了,而是在多个市场购买基金、理财产品、股票等资产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随之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更多的风险和权益损失,面对如此复杂的投资需求,金融消费者需要集中式的保护。2018年前后,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行两会”都成立了“消保局”,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形式相对分散,因此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效率并不高。本次调整将集中监管、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规范运行,促进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
《报告》表示,2022年,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增强精准性针对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
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和防范财政风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并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坚持有保有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
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体系,促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公共服务成本相衔接,增强资金分配科学性合理性。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加强财政运行监测预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点石观点:
(2)A股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企业上市通道打开,相比而言,A股更关注盈利指标,港股市场化发行机制下更关注发行市值指标,但港股当前流动性较弱,企业和投资机构对上市路径选择相对谨慎。
节选:
目前的《上市规则》第8章规定,于香港上市的公司经审计的最近财年营收必须大于5亿港币。而18C章则大大降低了这一门槛。针对特专科技公司,新规下的上市要求为:已商业化公司的市值应不少于6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的市值应不少于100亿港元。收益达1.5亿港元但低于2.5亿港元的未商业化公司的研发开支比例最低门槛降低至30%,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中有至少两个年度的每年达有关比例,以及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合计达有关比例。此前咨询文件建议的已商业化公司及未商业化公司的市值要求分别为80亿港元和150亿港元。
所谓特专科技公司,指的是主要从事应用于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内的科学及/或技术的产品及/或服务(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商业化及/或销售的公司。
新规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类:(1)已实现有意义商业化的“已商业化公司”;及(2)“未商业化公司”。如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达到2.5亿港元即为“已商业化公司”,否则就算作“未商业化公司”。
新规放宽了对收益及盈利的要求,并将市值、研发投入及历史融资作为替代的上市要求。即使营收不及2.5亿港元,如果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也可于联交所上市。
在优化定价方面,至少50%的发售股份须分配予“独立定价投资者”,即符合相同独立性规定的机构专业投资者,及管理资产规模、基金规模或投资组合规模至少达10亿港元的其他类型投资者。
除五大领域外其他前沿行业也可依据18C章上市
特专科技公司可接纳5大领域内的企业申请上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不在现有特专科技行业或可接纳领域名单但有意循第18C章申请上市的潜在申请人,必须先向联交所提交首次公开招股前查询,就其是否可以被视为“于特专科技行业内可接纳领域”寻求保密指导。不在特专科技行业或可接纳领域名单内的申请人若能展现出下列特质,仍可能会被视为“属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
a. 具高增长潜力;
b. 能证明其成功营运是靠在其核心业务采用新科技及/或应用业内相关科学及/或技术于新业务模式,亦以此令其有别于服务相似的消费者或最终用户的传统市场参与者;
c. 研发为其贡献一大部分的预期价值,亦是其主要活动及占去大部分开支。
本次新版医保药品目录的更新,不仅新增肿瘤治疗药品的种类和适应症的扩容,同时针对慢性疾病、罕见疾病等也纳入适应新药。此次调整,通过不断优化药品结构,我国城乡居民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效果将进一步提升。
节选:
(一)新版目录基本情况
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中成药1381种;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此次新增的111个药品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56种,肿瘤用药23种,罕见病用药7种,抗感染用药17种,新冠治疗药物2种,其他药品6种。
(二)新版目录调整主要内容
肿瘤治疗药品报销覆盖范围更广,药品适应症扩容。近年来,肿瘤治疗药物种类蓬勃发展,从化疗到靶向药,再到免疫治疗法,不断有新药上市。随着我国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同时考虑到肿瘤治疗的费用对患者负担较重,每年都有相关药品纳入医保。此次新版医保目录,在肿瘤治疗领域有14款抗肿瘤药物首次纳入,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等治疗用药。此外,根据临床获适应证获批情况,本次调整也对过去已经纳入目录的药品进行了适应证扩容,例如信迪利单抗新纳入一线胃癌和一线食管癌两项新适应症,其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拓宽。
新增各类慢性疾病治疗药物,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根据2022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超90%,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和死亡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自2019年以来,目录调整着重优化慢性疾病的药品结构,此次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共纳入56种慢性疾病用药,涉及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进一步提高。
全力支持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连续第三年将新冠治疗用药作为医保目录准入条件,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等2个药品通过谈判降价将正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涉及的25个已上市药品中,21个品种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本次调整方案中,持续提升目录调整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研究制定了竞价准入程序,为非独家药品降价进入目录提供了渠道。修订完善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的续约规则,简化程序,多数药品简易续约,提高了透明度,稳定了企业预期。优化评审程序,组织药学专家和临床专家联合评审,提高了评审效果。
本次集采的药品范围相比之前有所拓展,肝素首次纳入集采目录。价格方面,本次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有所增长。此外,药品供应的“一主双备”创新模式在保障供应的同时,也为更多药企提供中标机会,维护市场竞争稳定。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共有251家企业的366个产品参与投标,药品适应症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抗过敏、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本次采购共纳入40种药品,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6%,公示后将发布正式中选结果。截至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覆盖333种药品,有效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二) 集采亮点
(1) 肝素类产品首次被纳入集采目录,患者选择范围更广
本次集采药品适应症涵盖抗感染、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类疾病等8个治疗领域。其中,肝素类产品首次被纳入国采,包括那屈肝素(那曲肝素)注射剂、依诺肝素注射剂两个品种,均为肝素类种的大品种,企业竞争激烈,共有9家国产厂商中标。肝素类产品应用广泛,常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或者栓塞性疾病,在心梗、透析、医疗抢救等过程中都有使用。此次集采纳入肝素类产品,极大提高用药的可极性,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2) “一主双备”创新模式,保证药品供应及时
本次集采明确要求加强中选产品的供应保障,发挥好带量采购对于稳预期的作用,探索提升短缺和易短缺等药品保供稳价水平。在第七批集采一省“双供”的基础上,对于氨甲环酸注射剂等临床急救药品和短缺药品,第八批集采探索了“一主双备”的创新供应模式,“一个主供+两个备供”将使这些药品用得上、用得及时,进一步保障了此类特殊药品的市场供应和用药需求。同时,第二备供企业的确定应用了“反选”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中选企业选择供应地区的方式,各省医保部门也拥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一定程度上既能照顾到中选企业的积极性,也能考虑到各省地方用药的特点,实现了“双向选择”。
(3) 中选药品价格体系管理优化,防止围标串标行为
为了逐步完善中选药品的价格管理工作,第八批集采对中选药品的价格明确作了进一步挂网规定:中选企业在主供地区、备供地区按其中选价格直接挂网供应,在第二备供地区、非主供和非备供地区均按不高于其中选价格的1.5倍或同品种最高中选价挂网供应,给予了各省医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本次集采过程在坚持强化过评企业和中选企业的批件管理、拓宽关联企业内涵的基础上,仍然秉持着对围标、串标等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不仅强化了企业“风险警示名单”和“违规名单”失信期间批文转让行为的约束,同时也畅通对围标、串标行为的举报渠道。本次集采规则的精细化升级体现了未来带量采购的趋势和方向,随着常态化规范化带量采购的开展,国家集采将更加关注规则制定的合规合理、企业竞争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做好临床用药需求保障、做好中选药品价格管理等方面工作。
此次与凯辉消费共创基金达成合作,借助凯辉在遴选与投资企业方面的丰富经验,为赛诺菲连接中国消费健康初创企业的创新生态打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将继续拓宽该基金成长边界,挖掘中国健康消费领域产业痛点,加速消费者健康数字化进程,并共同深入探索跨学科技术为中国消费产业带来的可能性,为投资企业、产业投资人乃至全社会创造更多机会与价值。
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老龄化人口规模较大,未来养老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估计在2014-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将从8%上升至33%,面向养老健康产业的投资将成为未来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资趋势。
3.1 国内医疗融资:重点关注抗肿瘤药物与心血管介入类器械
2023年3月,国内一级市场投资123家医疗企业。根据子领域分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总占比约57%。本月,生物医药投资项目多集中于抗肿瘤药物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方向;医疗器械方面,多家心血管介入类器械公司披露融资;诊断及生科工具方面,披露融资主要集中在智能检测领域。
表3:3月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表4:3月国内诊断及生科工具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表5:3月国内医疗服务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表6:3月国内数字医疗和其他领域融资项目一览
3月,纳斯达克2家公司申报IPO,港交所7家公司申报IPO,深交所主板1家企业申报IPO。现代化中药制造企业百神药业申报深圳主板,拟募资6.01亿元。
国内上市方面,创业板上市1家企业,北交所上市1家企业。海外上市方面,纳斯达克上市2家企业。国产HPV疫苗企业康乐卫士(833575.BJ)3月15日北交所上市。康乐卫士主要从事重组蛋白疫苗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公司合计拥有10个重组人用疫苗在研项目,公司的三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女性适应症)和九价HPV疫苗(男性适应症)在研项目均已进入Ⅲ期临床,十五价HPV疫苗已取得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其他重组疫苗在研项目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表9:3月A股、港股、美股上市一览
4.2 并购:泰恩康2亿收购博创园50%股权,布局CKBA皮肤创新药管线